陈霞 罗启权:翻译型的研究家与研究型的翻译家(4)

来源:自然辩证法通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费希特有关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的这些精辟论述,切中要害,发人深省。 1980年,梁志学与夫人沈真合作翻译了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两年后又翻

费希特有关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的这些精辟论述,切中要害,发人深省。

1980年,梁志学与夫人沈真合作翻译了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两年后又翻译出版了《人的使命》。1984年,商务印书馆将这两本译著结集作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出版,现已重印8次,而且还有珍藏本(2009)、分科本(2011)和120年纪念版·分科本(2017)等多种版本。此书不断被重印,可见对中国学术界影响之深远。

阐明马克思对费希特思想有隐微的批判继承,是梁志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梁志学对此课题的研究也有其独特的方法,即“从评述费希特的哲学体系着手,说明他的哪些论点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痕迹,或他们两者有何一致之处”。这就不仅需要对费希特和马克思两人的整体思想都有透辟彻底的理解,而且还要有强大而敏锐的思想穿透力,能够超越文字和概念表面上的是非同异,直探思想的本质。通过对马克思直接指认费希特各处文本的考察,梁志学揭示出马克思哲学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对费希特《自然法权基础》中的演绎方法以及他的自然法权学说、政治学说、自我意识学说等,都有批判的继承。随后,他描述了费希特的知识学体系,并在厘清马克思如何继承黑格尔的思辨方法以构造经济学理论系统之基础上,间接地勾勒其所受到的费希特古典功利化方法的影响。在方法论上,费希特将近代自然科学的古典功利化方法运用于哲学领域。马克思虽然不同意黑格尔的“理念”与费希特的“自我”两说,但在理性演绎的方法上仍有部分借鉴。而且,马克思所强调的“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即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可谓直承黑格尔,然而它的源头却在费希特。最后,梁志学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之灵魂的辩证法,其根源也是在费希特。美国学者汤姆·洛克莫尔在《费希特、马克思与德国哲学传统》中指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大部分源于费希特的理论视域,并进一步运用了费希特的术语表述方式。”他的看法跟梁志学的是基本一致的。

梁志学对黑格尔的翻译与研究由来已久。他翻译出版了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并在1986年出版专著《论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他力求在准确把握黑格尔原著和有关史料的基础上,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去解释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他认为黑格尔在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上提出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对若干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解答,仍然具有现实意义。2002年,他在其师贺麟的译本《小逻辑》的基础上推出了全新译本,即《哲学全书·第一部分·逻辑学》。该新译除了在翻译上更为精确,还配有近200条译者注释。在编写注释的过程中,他将黑格尔的逻辑学与其《哲学史讲演录》结合起来,与西方哲学史结合起来,对黑格尔逻辑学涉及的重要概念和思想作了深入通透的阐释。

2.阐明费希特的知识学体系

费希特不仅教育民众,而且也教育学者这个肩负特殊使命的阶层。费希特把知识分为三种:第一种知识是根据纯粹理性原则提出的,因而是哲学的;第二种知识部分地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因而是历史哲学的;第三种知识是纯粹历史的。这三种知识的结合构成了所谓的学问。谁献身于获得这些知识,谁就叫作学者。获得所有这些知识的目的是借助这些知识,保障人类的全部天资得到同等而持续的发展。由此,就产生了学者阶层的真正使命:“高度注视人类的一般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

费希特知识学是从三条基本原理出发的。第一原理是“自我设定自我”,它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无条件的,即A=A,其内容决定其形式,其形式决定其内容。用日常语言可以表述为:我等于我,我就是我。这条原理中的动词“设定”“等于”或“是”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被他称为“本原行动”,就是“自我”本身。也就是说,自我就是行动,就是要“成为”什么、要“是”什么,因而就是自我创造的自由。第二原理是“自我设定非我”,它在形式上是无条件的,在内容上则是有条件的,受到绝对第一原理的制约,即-A≠A。“非我”即一切不是我的东西。“自我”必须设定这一切“非我”的东西,即设定“自我”为一个受到“非我”限制的“自我”,“自我”的主动性受到“非我”的被动性的制约,造成“自我”与“非我”的互相限定。通过对“非我”的规定、克服和超越,“自我”才能使“自我”展开、扩充、形成为“自我”。所以“非我”既是“自我”需要克服的,也是“自我”实现自己不可或缺的。第三原理是“自我与非我的统一”,或者表达为“自我在自身之内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以与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它在形式上是有条件的,受到绝对第一原理的制约,在内容上则是无条件的。可见知识学的推演是本原行动或自我的逐步展开,从第一个步骤到第二个步骤是分化活动,从第二个步骤到第三个步骤是整合活动,三者体现了正题、反题与合题。由此,知识学原理作为理论系统构成一个由命题组成的自我封闭的圆圈。正是费希特第一次清晰明确地表达了正反合这种辩证模式。自我设定自我,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相统一,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最终要达到第三原理,那就是人的完全自相一致——绝对自由的自我。

文章来源:《自然辩证法通讯》 网址: http://www.zrbzftx.cn/zonghexinwen/2022/0720/829.html



上一篇:西北工业大学举办新时代科技伦理教育研讨活动
下一篇:为什么说特朗普最大的失败就在于他不懂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通讯投稿 | 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 自然辩证法通讯版面费 | 自然辩证法通讯论文发表 | 自然辩证法通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