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辩证法通讯》投稿[01/26]
- · 《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01/26]
- · 自然辩证法通讯版面费是[01/26]
获奖后加入美籍,晚年改回中国籍,杨振宁回国(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杨振宁知道自己的成就和父亲的教育密不可分,幼年期就给他灌输爱国思想和专研的精神。多年后再次回到清华园的杨振宁,深深地怀念着父亲,他知道父
杨振宁知道自己的成就和父亲的教育密不可分,幼年期就给他灌输爱国思想和专研的精神。多年后再次回到清华园的杨振宁,深深地怀念着父亲,他知道父亲一生都没有原谅他。
为中国科技发展往返中美两国
1971年,在两国领导的共识下,“乒乓外交”打破了冻结20多年的中美关系,杨振宁立即申请回国探亲。
美国政府深怕杨振宁回国后不再回来,人才流失,对杨振宁提出两点要求,不能拿签证也不能定居。
在中国领导的帮助下,1971年7月,杨振宁登上了回国的飞机,当他踏出机场门的那一刻,热泪盈眶。面对阔别了26年的祖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杨振宁回到家看望父亲,为没有在父亲身边尽孝而愧疚,而父亲杨武之依然难解心结,希望他回到祖国,更是对他加入美国国籍一事难以释怀。
毛主席和周总理也对杨振宁回国非常重视,亲自接见并邀请他去国内几所著名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几天的交流结束后,周总理找到杨振宁深谈,让他对国内科学教育提出意见。
杨振宁对周总理直言不讳:他发现很多大学里的教授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却做着简单的研究,这是对人才和资源的浪费,也对我国的学术发展不利。
而且我们国家对基础数学和理论研究不够重视,这是很多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现在不重视起来,会制约以后的科技发展。
周总理认真听取了杨振宁的意见,并向毛主席汇报,他们认为杨振宁一语道破了中国教育的弊端,立即着手对中国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杨振宁此次回国,看到了国家的发展壮大,热血沸腾。探亲结束回到美国之后,杨振宁受邀在世界巡回演讲。
他抓住机会,在各种公开场合谈论中国的国情与中国的发展,向西方国家展示真实的中国,消除他们的误解,为中国在世界舞台树立正确的形象。
还是美国国籍的杨振宁这样做无疑是冒险的,但是他毫不畏惧,他为祖国所做的一切都为海外华人做了表率。此后他每年都会回国,致力于架起中美科学家之间友谊和交流的桥梁。
1972年,杨振宁再次回国探亲。杨振宁很关注中国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经常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
一次去中科院交流过程中,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提出,他们计划造出粒子加速器,也就是正负电子对撞机,用来观察微观粒子的信息。
杨振宁听到后表示反对,他指出目前新中国经济基础和理论物理基础很弱,并没有形成系统,这不是一个建造粒子加速器的好时机。
我们现阶段应该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培养科学人才上,而不是用在一个造价昂贵却不能推动中国物理发展的机器设备上,这是浪费钱。人才储备够了,经济发展上去了,建造机器设备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
面对很多人的质疑,杨振宁指出美国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国开始建造粒子加速器时,预算是30亿美元,可是真正开始建造以后发现这些远远不够,最后追加到80亿美元,美国民众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
而以中国的经济状况,是很难支撑这么大的资金投入的。可以在以后条件成熟的时候再建造。
杨振宁还向国家提出一个重要建议,要培养既懂科技又懂经济的人才,设立一个专门协调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部门,推动科技和经济共同繁荣。
直到80年代,经济和科技发展了以后,我国才启动粒子加速器的项目,并且投入的资金比70年代的预计减少了80%。这也印证了杨振宁的深谋远虑。
回到祖国,奉献自己的全部
1997年,清华大学邀请杨振宁回国任教,杨振宁本身对清华大学就有深深的感情,于是欣然同意。
杨振宁先生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中国多培养顶级物理学人才,以报答祖国的培养之恩。
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杨振宁面对台下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将最基础的物理概念娓娓道来,将枯燥的知识讲得引人入胜。
他还用自己的私人关系,邀请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各个学科的专家前来清华大学做演讲,开拓了学生们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对高精尖科技领域的兴趣。
文章来源:《自然辩证法通讯》 网址: http://www.zrbzftx.cn/zonghexinwen/2021/1201/641.html
上一篇:数字“异化”生存
下一篇:第八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在深召开